欢迎您进入安康市招商和经济合作局网站!

今天是: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迈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2019-07-17 08:41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今日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正铿锵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正是这一理念的倡导者,这一变革的推动者,这一进军的引领者。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对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这篇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概括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强调,“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深刻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动态反映。资本主义生产以最大限度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只是资本增殖的手段,并根据资本需要赋予其市场价值。这就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居于主导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当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冲突时,必然会牺牲生态环境,以满足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本性,人与自然因此处于高度紧张之中,这是近代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人类社会不断发生生态危机的深刻制度根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从资本增殖的手段转变为人民美好生活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并为积极主动地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开辟广阔道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艰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的认识,集大成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结晶,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为生态文明建设倾注了巨大心血,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对各地的生态环境情况都了然于心、深思细究。在海南,他为发展定位,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要留住“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那样的风景;在湖南,他谆谆告诫,“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样的乡情美景不能弄没了,要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在青海高原,他殷殷嘱托,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当下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为了谋求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不仅是影响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更是事关党执政兴国的重大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不仅是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


  从可持续发展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当今世界,国家发展模式林林总总,但唯有经济与环境并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发展,才是最有价值、最可持续、最具实践意义的发展。几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种无节制地消耗资源、无限度地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破坏,在今天已经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论断,告诫人们,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征服。有着近14亿人口的中国建设现代化,绝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绝不容许“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走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断然指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要站在为子孙计、为万世谋的战略高度思考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一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合我国发展实际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光明道路。


  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党的使命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生态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下的诸多环境问题,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深切关注、悉心体察,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生态环境里面有很大的政治,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算大账、算长远账,绝不能急功近利、因小失大。


  从经济发展方式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之策。


  从全球环境问题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国的大国生态责任担当。中国是大国,生态环境搞好了,既是自身受益,更是对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虽然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任务十分繁重,但仍然以最大决心和最积极态度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为全球环境治理、生态安全作奉献,树立起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良好形象,大大提升了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说服力、感召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写进党章和宪法,成为全党的意志、国家的意志和全民的共同行动。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创造,进一步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长卷中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卓越的理论创新和重大成就的厚实基础上,水到渠成,诞生了系统科学、逻辑严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正是归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执政理念、责任担当,对新时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原则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轨迹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是他念兹在兹的重大关切、下大力抓的战略工程。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理念;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实现“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在浙江主政时亲力打造“千万工程”,推进生态省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总结世界生态文明的经验教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文化智慧,不断就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大部署。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等深富内涵、极具韵味的经典论述,早已成为人民群众入脑入心、耳熟能详的“金句”,润物无声地融入了全民的日常生态观念和实践之中。


  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科学概括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这“六项原则”是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球共赢观的集大成,深刻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是认识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严密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好生态文明,首要的是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核心,也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他再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不能与自然相对立,不能妄图去统治、征服自然,而要与之和谐共处。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一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条件,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关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实践中,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经过了“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三个阶段,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逐步深化的过程,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性把握和运用不断深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科学理念,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就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关于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理念源自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源自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意味着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环境,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我们党代表着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必须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关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深化了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用“命脉”把人与山水林田湖草连在一起,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一体性关系:“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寻求治理修复之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整体施策、多策并举,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表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功能,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关于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这为我们划出了一条清晰的、明确的、不可逾越的底线。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因此,要加快制度创新,建立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关于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在我们这样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是我们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是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实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我们要创造出更高的生产效率、更民主的政治、更先进的文化、更和谐的社会,还要创造出更美的自然环境;要更好地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还要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国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现代化新路,就会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目标闯出一条新路。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生态文明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优美生态环境为全社会共同享有,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共同治理。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


  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更有效的政策举措,就一定能够赢得这场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这“五个体系”全面界定了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的战略安排。这“五个体系”建设,相辅相成,既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根本之策,也是最终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指引。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篇重要讲话中,围绕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绿生活进一步指出了推动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打几场标志性重大战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边打边防,减存量,防增量。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就是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安全监管,完善监管机制,提升监管能力,确保万无一失。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向改革要成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提速,形成了“四梁八柱”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机制,在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新组建了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有力解决了我国生态环境领域长期存在的九龙治水、多头治理及所有者与监管者职责不清晰等问题,理顺了生态文明管理体制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当务之急是抓好已出台的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举措的落地,及时制定新的改革方案,不断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必须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提高治理水平,就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切实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政治保障。以党的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党的领导统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内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确保方向和立场正确坚定、局部和整体协调一致、全党集中统一、队伍整齐有力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关键在各级党委真靠前抓、动真格抓。生态环境保护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必须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检验领导干部“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尺,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进行严肃追责、终身追责。


  实践反复证明,只要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只要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为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只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只要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只要有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就一定能赢得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全党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同奋斗中,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在新时代徐徐铺展开来。